- 发布日期:2025-08-19 05:25 点击次数:82
整理 董建华
一、张光斗院士(1912年5月——2013年6月)
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和工程教育家,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生平与教育背景:
江苏省常熟人,1934年毕业上海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1937年获哈佛大学工程力学硕士学位,并获攻读博士学位全额奖学金;1949年起任教清华大学,近60年教学生涯培养大批水利人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至1961年,出任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技术主要负责人;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展开剩余93%青年张光斗
学术贡献:
1、张光斗主持了密云水库、鱼子溪水库设计;
2、参与黄河和长江水利规划设计,为三门峡、葛洲坝、丹江口、小浪底、二滩、三峡等水利工程提供技术指导;
3、张光斗曾于清华大学水利系在三门峡办学期间,来到三门峡。
著作:
著作有《水工建筑物》《专门水工建筑物》《我的人生之路》,参与主持《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
晚年张光斗
荣誉与社会影响:
张光斗被誉为“中国水利泰斗”、“新时代李冰传人”。
国内荣誉: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何梁何利奖、水利事业功勋奖、光华科技成就奖;国际奖项:美国加州大学哈斯国际奖
其毕生奉献于水利工程与教育,足迹遍及全国大水利项目,为中国水资源管理和水电事业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汪胡桢院士(1897年7月12日——1989年10月13日)
中国现代水利工程先驱,主持设计建造了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库—佛子岭水库,被誉为“中国连拱坝之父”。
生平与教育背景:
浙江嘉兴人,1917年毕业于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府),1920—1924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50年,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1951年,任佛子岭水库工程总指挥,设计亚洲首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1956年,任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总工程师;1960——1978年,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院长。
国外考察中的汪胡桢
学术贡献:
1.开创中国现代连拱坝技术,主持佛子岭、梅山水库(20世纪50年代世界最高连拱坝)建设。提出“水库”译名并推广全国。
2、1956—1959年,任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总工程师。1956年9月,汪胡桢随以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副局长张铁铮为团长的黄河三门峡工程局赴苏联代表团,考察苏联水利工程,年底回国。
1957年3月,在政协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汪胡桢就三门峡水利工程的设计问题,作了《委托国外设计水利工程必须有助于我国水利技术科学的成长》的发言。提出像三门峡这样浩大的工程,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也应搞一套平行设计方案,以取得经验,但这个意见未被采纳。
6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汪胡桢作了《有关三门峡水库的几件事》的发言,认为要使三门峡水库发库发挥最大的作用,必须重视三桩辅助工作:第一,要做好黄河上游水土保持工作;第二,要做好上游移民工作;第三,要做好下游河槽整理工作。
1958年4月21日—25日,周恩来总理、彭德怀副总理、习仲勋秘书长视察三门峡水利枢纽施工现场,并在三门峡市召开三门峡水利枢纽现场会议,汪胡桢陪同总理视察工程并出席会议汇报工作。
11月11日,三门峡水利枢纽截流指挥部正式成立,汪胡桢为总指挥之一。
1959年4月,汪胡桢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作大会发言,介绍三门峡工程进展情况。
6月26日至7月2日,由水电部组织的全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检查组,在三门峡工地举行质量检查会议,并进行现场施工质量检查。检查组成员有中国专家和苏联专家共70余人。会议期间,专家们听取了汪胡桢关于三门峡工程施工过程及措施的报告,审查了三门峡工程各项质量检查资料,深入现场核查,最后一致认为三门峡工程质量是良好的。
著作与诗词文化:
主编《中国工程师手册》《水工隧洞的设计理论和计算》,编译《实用土木工程学》《水利工程学》等专业文献,著译超千万字。
诗词文化:著有《容盦诗稿》,记录治水足迹与家国情怀,诗风兼具文采与使命感 。
晚年汪胡桢
荣誉与社会影响:
被誉为“中国连拱坝之父”,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一至三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精神传承:
钱正英称其“留给我们的是一个中国科学家的光辉榜样”。
黄国华(研究者)评价其“从传统文人走向现代科技先驱,一生低调创新”。
三、黄万里博士(1911年8月——2001年8月)
留美博士、水利专家。
生平与教育背景:
江苏川沙(今上海浦东)人,父亲黄炎培(著名民主人士)。193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后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37年回国后任职于四川水利局道滩委员会,历任工程师、涪江航道工程处处长,1949年任东北水利总局总顾问,1953年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1980年重返讲台。
青年黄万里
1955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的黄河三门峡工程专家论证会上,黄万里作为反对派代表,在会上“单枪匹马”与主流意见展开激烈辩论,坚持认为“三门峡根本不宜建垻”,质疑苏联专家提出的《三门峡工程初步设计要点》。他不久提出“反对三门峡现行规划方法的意见”,其核心观点是:修筑大坝不是解决黄河问题的万能钥匙;建坝后“必须让河槽内泥沙向下运行”“坝底留有容量相当大的泄水洞”以便泄水排沙。
黄万里之后遭受不公平待遇。1971年,他曾到三门峡劳动改造。1973年春,清华大学水利系在三门峡基地分组考察三门峡库区黄河上下游,在黄万里的争取下,他参加了上游组的考察,1976年完成《论治理黄河的方略》。不过,他提出的“分流是治黄方略的唯一途径”意见不合时宜,没有被采纳。
著作:
《洪流估算》《工程水文学》《论治理黄河方略》等。
学术贡献:
反对三门峡、三峡工程,提出黄河泥沙淤积问题。毕生致力于中国河流水文与水流泥沙等跨学科研究。
黄万里的反对基于专业判断,但最终未被采纳。这一事件成为新中国水利史上学术争议与决策矛盾的典型案例。
晚年黄万里
精神传承:
以敢言真理著称,称“不说真话就是犯罪”,展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与风骨,被誉为科学家赤心报国的典范。
西南交大为其雕塑,纪念其学术与人格贡献。
四、钱宁院士(1922年12月——1986年12月)
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生平与教育背景:
浙江杭州人,1943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工学院土木系,1948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冲破阻力回国,先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73年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任教,担任教授、泥沙研究室主任。
青年钱宁
学术贡献:
1、黄河治理研究
1973—1978年,钱宁到清华大学水利系黄河三门峡的教学基地工作,恢复了对黄河治理工作的研究,提出黄河中游5万平方公里粗泥沙来源区是下游淤积主因,该成果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被誉为治黄科研的重大突破。
8次实地查勘黄河,指导黄河大模型实验,参与修订治理规划。
2、理论创新:
开创性结合流体力学与河流地貌学研究河床演变,推动学科发展。
主持高含沙水流运动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著作与期刊:
著有《泥沙运动力学》(1983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河床演变学》等;1980年主持复刊《泥沙研究》;1984年创办英文期刊《国际泥沙研究》。
荣誉与社会影响:
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4年倡导成立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促进全球学术合作。
获北京市劳动模范(1985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等荣誉。
晚年钱宁
精神传承:
逝世后被誉为“我国河流泥沙研究工作的卓越组织者”,其理论至今指导长江三峡、葛洲坝等重大工程。
钱宁的学术遗产通过国际泥沙研究中心及其著作持续影响全球水利工程领域,其治黄成果仍是中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核心依据。
五、朱伯芳院士(1928年10月——2024年2月)
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著名水工结构专家,长期致力于水利水电工程研究与实践。
生平与教育背景:
江西余江(今鹰潭市)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5年担任治淮委员会设计院坝工组长,1957年年担任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结构材料研究所工程师、组长,1969年担任水利电力部第十一工程局勘测设计研究大队工程师、课题组长,1978年担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获国际大坝会议授予的终身成就奖及荣誉会员称号。
会议上的朱伯芳
学术贡献:
1、理论奠基:
创建混凝土温度徐变应力、拱坝优化及数值监控理论体系,推动我国从“无坝不裂”到“无裂缝坝”的跨越。
2、工程贡献:
参与三门峡大坝、三峡大坝、南水北调、小湾拱坝等100余项重大工程。
朱伯芳院士与三门峡的关联,主要体现在其下放期间(1969—1978年)的科研工作及工程实践,具体如下:
1、技术贡献:1969—1978年,朱伯芳因特殊历史原因被下放至水利电力部第十一工程局勘测设计研究大队(三门峡),担任工程师及组长。他参与三门峡大坝的改建工作,运用混凝土温度应力理论,解决了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为改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1970年初开始,他推动有限单元法在水利工程中的实践,这一方法后来成为我国水工结构分析的重要工具。
2、朱伯芳在三门峡的工作成果进一步丰富了混凝土温度应力理论体系,相关方法被纳入我国多项水工设计规范,奠定了他在该领域的权威地位。
朱伯芳在三门峡的十年,虽处于特殊历史时期,但仍坚持科研攻关,其贡献对后续我国高坝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3、后续影响:朱伯芳1978年调回北京,结束下放后,他重返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将三门峡的实践经验融入后续拱坝优化、混凝土仿真等开创性研究中。
著作:
《拱坝设计与研究》《混凝土坝理论与技术新进展》《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有限单元法原理与应用》。
晚年朱伯芳
荣誉与社会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2007年获国际大坝会议终身成就奖。
精神传承:
朱伯芳的成就不仅推动了我国水利工程的跨越式发展,更在全球坝工领域树立了标杆,其理论体系至今仍是工程实践的重要指南。
六、李鹗鼎院士(1918年3月——2001年12月)
中国著名水力发电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青年李鹗鼎
生平与教育背景:
天津市人,1940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曾任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总工程师,水利电力部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副总工程师,电力工业部副部长,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国际大坝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水利发电工程学会理事长,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术贡献:
1、主持施工:狮子滩、三门峡、刘家峡、映秀湾、猫跳河等水电站,解决复杂基础处理、大坝浇筑等技术难题。(1956年至1958年任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总工程师。)
2、审查决策:乌江渡、凤滩、二滩、龙羊峡等大型水电工程,对关键技术问题作出重要决策。
3、技术创新:推广面板堆石坝、碾压混凝土等先进技术,显著提升工程效率。
4、创建我国水电勘测队伍,多次带队勘察黄河长江等江河资源,被誉为“水电界工程技术国际权威”。
晚年李鹗鼎(右)和钱正英参加会议
荣誉与社会影响:
1956年获“全国先进生产者”“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获电力部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其事迹被刻在重庆区“水文化客厅”的纪念钢柱上,与张光斗、谭靖夷等水电专家并列,彰显其行业地位。
精神传承:
李鹗鼎被誉为“大江大河的奔走者”,其贡献为现代中国水电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董建华,河南省作协会员,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婉儿传》、十三集电视剧本《黄河之水
手中来》、舞台剧《魏野草堂》等。
